南雄珠璣巷
在南雄境內的水口、珠璣、界址、修仁、 南畝、湖口等地,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、青銅器時代的文物、遺迹,可以證實,南雄與嶺南其他地區一樣,早在四五千年前,其先民便生活於此。《直隸南雄州志》 載:“周末越人徙此。”戰國時期遷徙來寓的越人,是目前能被確知的早期南雄先民。《吳越春秋》所記載的避入始興的越王子孫,疑即爲渡嶺南來、落籍南雄等地 梅娟一支。
先秦時期,見諸史籍的嶺南與中原、江南 之間的往來以及移民史實均十分簡略。可以推想,因爲五嶺山脈的陰隔,交通異常不便,加上嶺南地處海隅,兩地相隔千里之遙,故南北往來和移民南遷還是相當稀 少的。從史書記載來看,具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移民南遷的歷史是從秦漢開始的。自秦漢始,歷經魏、晉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,移民運動從未消歇,自兩宋時代 而趨於繁盛。明清時代,仍不斷有北方移民遷入。其移民的途徑,除了自洞庭湖南下,取道湘桂走廊和騎田嶺等途,有相當一部份是經鄱陽湖、溯贛江、越梅嶺進入 嶺南的。尤其是自大庚嶺新道開通以來,大庚嶺道便成爲最重要的“入嶺之驛”。早期的北方移民,數量雖少,與當地土著居民(越族)數量相比,也只占很小的比 例,但是,這些早期的北方移民卻在嶺南建立了仿似于中原政治制度的政權,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産技術。他們對嶺南地區的早期開發和“中原化”,起了積極的推 進作用。
宋代珠璣巷移民
宋代移民主要經兩條道路進入珠江三角洲:一是江浙海道。宋室南遷,江浙軍民數十萬人浮海南下;二是大庚陸道,江浙一帶經水路到南康,越大庚嶺,經珠璣下湞 水,沿北江進入珠江三角洲腹地。這兩路移民中,江浙水路移民有不少在粵東沿海占籍而居,進入崖山的二十餘萬軍民,大戰這後損失慘重,餘部匿入東莞、新會、 番禺諸縣,估計數量不會太大。而經由珠璣南下者,自五季迄于元初絡繹不絕,又有咸淳,景炎年間的大規模遷徙,在數量上大大超過海道。
綜觀宋代珠璣巷移民過程,有兩次較大的風潮,一是宋室南渡後,大量移民湧入珠璣巷南雄盆地;二是鹹淳末,由於戰亂,珠璣巷及整個南雄盆地的居民大批逃亡。而整個宋代珠璣巷遷入和遷出移民的過程則不曾間斷。
據考證,珠璣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時期。自唐朝張九齡奉詔開鑿梅關驛道以來,這裏就繁榮富裕,南來北往的文豪學士、達官將相、富商貴人曾在此經過或停留,有的就在此落戶。
珠 璣巷外是寬闊的良田沃野,紅岡翠嶺;巷道全長1500多米,路面寬4米多,用鵝卵石鋪砌而成,兩旁民宅祠堂、店鋪櫛比相連,曲直有致,彎凸自然;巷內有古 樓、古塔、古榕、古橋、古牆基、池塘小河等。看見這一派大好風光,遙想當年,仿佛看見了古代中原南遷的人們萬里賓士,跨過梅關,沿嶺南下,定居珠璣巷的繁 榮景象。
這裏著實熱鬧繁華了好些歲月,這裏曾經有150多姓居住過。隨著歲月的變遷,如今的珠璣巷是“廣東最美的地方”、“廣東最美的街區”。 “問你尋根的方向,廣東南雄珠璣巷”。 這裏是廣大珠璣巷後裔尋根向往的地方。